top of page

政府企業有 95% GenAI 專案沒有獲利:組織如何跨過 AI 鴻溝?

  • 作家相片: 依庭 吳
    依庭 吳
  • 9月16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ree

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最新發布的 《AI Report 2025》,揭露了一組令人震驚的數據,引發市場一度緊張,其中報告數據包含:


  • 95% 的 GenAI 專案沒有帶來實質獲利。

  • 5% 的企業成功跨過「GenAI 鴻溝」,創造百萬美元級別的價值。

  • 50%+ 的 GenAI 預算投入在銷售與行銷,但報告指出 後勤行政自動化才是回報最高的場景。

  • 67% 的專案與 Partner 合作才能成功落地,而 自建成功率僅 33%。


這些數據顛覆了市場對生成式 AI 的想像:工具與模型的投資熱潮,並不代表企業能真正拿到 ROI。報告強調,許多失敗的專案卡在 無法與現有流程整合、缺乏持續性、無法保留上下文與回饋 —— 換句話說,能否建立起「可以追蹤、能持續改進的工作流程」,是否正是走出實驗階段的關鍵。


Headquarter.ai 如何能協助企業與政府「跨過鴻溝」?

Headquarter.ai 的團隊在研究這份報告時,試圖找出 GenAI 導入失敗的原因與我們的關係。我們也發現 Headquarter.ai 的 Solution 正好呼應 MIT 報告中的幾個重點:


  • 後勤行政自動化:真正產生回報的場景:許多企業把 GenAI 預算集中在行銷或內容生成,但 MIT 報告明確指出:最大的回報其實來自 後勤行政自動化。

    1. 以今年協助高雄國稅局上線的「營業稅小書僮」為例,AI 協助基層人員進行法規檢索、案件比對,精準度達 98%,節省大量查詢時間,讓有限人力能專注在判斷與決策。

    2. 在供應鏈平台的合作專案中,GenAI 被導入商品上架與內容稽核,將繁瑣的行政流程轉換為可控、可追溯的 workflow,進而提升效率與一致性。

這些案例正說明:AI 若能解放後勤,才真正創造可見的 ROI。


  • 與 Partner 合作的成功率遠高於自建:報告指出,67% 的成功專案來自與 Partner 合作,相對地,自建 AI 的成功率只有 33%。

    1. Headquarter.ai 提供的 Agentic Workflow 平台,讓企業不需要重複摸索技術細節,而能直接導入一套經過驗證的工作流程。

    2. BYOA(Bring-Your-Own-Account)模式,讓客戶的資料要能落在受控管的 AWS 環境裡中運行,既能保障資料主權,又能在合規與稽核上滿足政府與大型企業的需求。

對企業來說,與 Parnter 共同設計、共同維運,是最能掌握、並且確保每一步都能落地的方式。


  • 方法論與平台化:避免重蹈「95% 失敗」的覆轍多數失敗的 GenAI 專案,共同特徵是「功能零散、缺乏方法論、難以擴展」。然而 Headquarter.ai 提出兩大解法:

    1. Agentic Workflow 方法論:將工作流程作為任務拆解,每一步成為可控的步驟,避免 AI 黑箱帶來的風險。

    2. 平台化能力:內建演算法模組、檢索機制(RAG)、觀測性工具,確保 workflow 可持續優化。

在我們的經驗中,從稅務到供應鏈,已經獲得政府與企業的實證案例,驗證其可複製性與可擴展性。因此,Headquarter.ai 能幫助組織跨過「試驗」階段,進入真正能帶來價值的規模化應用。


結語:從數據到行動,從工具到協作

MIT 報告的核心訊息很清楚:GenAI 已不是技術門檻為問題,而是如何協作與落地。

要跨過 95% 專案失敗的陷阱,進入 5% 真正創造價值的領域,企業與政府需要的不只是模型好壞,而是一套可控的 workflow 方法論、以及能共同協作的專業 AI Partner。

Headquarter.ai 的定位正是如此。我們不只是技術供應商,更是與組織並肩作戰的專業協作者。從「營業稅小書僮」到「全球供應鏈 AI 上架助手」,我們證明了:當 AI 與人協作、流程可控、數據自主,才能真正讓組織跨過 GenAI 的鴻溝。


 
 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