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導入 GenAI:為什麼 Agentic Workflow 比 AI Agent 更適合?
- 依庭 吳
- 11月11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近年生成式 AI 成為企業轉型的熱門話題,其中最常被提及的關鍵字莫過於 AI Agent(又稱 Autonomous AI Agent)。許多公司遇到的 AI Agent 盲區是認為將一個會推理、會對話的 Agent 加入 RAG 技術與內部資料,就能讓內部自動化起來,高估單一 Agent 的自動化程度。但現實卻是: PoC 一再卡關、系統難以整合、成效無法複製。 AI 雖能對話,卻不一定能真正協助企業決策,或穩定驅動內部流程。
AI Agent 的挑戰:靈活但不易治理
AI Agent 的優勢在於靈活、能自主決策,也擅長處理探索型任務,但在治理與可稽核性上仍具挑戰。它的決策過程往往像一個黑箱,無法追蹤,也難以確定哪裡出錯。若面對有嚴謹的合規要求與責任歸屬的企業,這種「難以稽核的 AI」反而成為風險。更現實的是,Agent 導入與維運成本高、初期資源耗用大,每多一個任務都要重新訓練或設計,長期難以擴展。多數企業在導入 AI Agent 後,仍需要幾乎跟原先等量的人工檢核、知識更新難維護,導致 AI 難以變成真正的內部戰力。
當 Agentic Workflow 讓「控制與透明」成為企業導入 AI 的關鍵
Agentic Workflow 的出現,正是為了解決這個落差。它讓 AI 不再只是智慧助理,而是組織流程中穩定且可治理的節點。不同於單一任務的 Agent,Workflow 將任務拆解為結構化步驟——從資料擷取、語意比對、法規檢索到最終回覆,每一步都能追蹤、監控、驗證。AI 不再是一個黑盒,而是一條透明可稽核的自動化鏈。
Agentic Workflow 能讓多個 AI 協作分工:一個 Agent 負責搜尋,一個 Agent 負責判斷,一個 Agent 負責生成報告,每個子任務還能彼此校正檢查,大幅提升準確率與穩定性。 當組織要擴充新任務,只需新增節點即可,無須重構整套系統。知識得以沉澱、流程能重複使用,AI 也能隨業務演進而持續成長。

從 Demo 到上線:高雄國稅局的成功案例
以 Headquarter.ai 為例,由通徹智慧打造的 Agentic Workflow 平台,AI 全程運行於客戶自有的 AWS 帳號中,並搭配 AI Guardrails 與 機敏資料控管,確保整體流程在安全、可稽核的環境下執行。搭配智慧專家團隊協助導入,從導入到上線最快僅需六週,不必重新開發或改造內部系統,就能立即讓 AI 成為實際生產力。以高雄國稅局導入的「營業稅小書僮」為例,將稅務案件自動拆解為「擷取陳述、比對法規、生成擬答」等步驟,讓 AI 推理可追蹤、可稽核。上線後,答覆準確率達 98%、作業時間縮短 90%,AI 成本更降 85%,成為政府導入可治理 AI 的代表案例。
AI Agent 善於快速啟動新任務,而 Agentic Workflow 則適合長期穩定運作。對企業而言,導入生成式 AI 的關鍵,不在於讓 AI 多會說話,而在於讓它能持續幫你做事、做對事。我們相信未來的企業 AI 形態,不是 Agent 或 Workflow 擇一,而是能在治理架構下靈活運作的混合式協作模式。

![[媒體報導] 政府AI化!高雄國稅局「AI小書僮」:費時1天的人工查詢工作,為何有望壓縮到5分鐘?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79b25e_a9bfab631a9642a2b8c89ae0685ed3f9~mv2.webp/v1/fill/w_900,h_600,al_c,q_85,enc_avif,quality_auto/79b25e_a9bfab631a9642a2b8c89ae0685ed3f9~mv2.webp)

![[媒體報導] 台灣團隊 Headquarter.ai,首創讓人類專家參與 LLM 推理過程,大幅提升政府與企業行政效率,創顯著商業價值,榮獲 AWS 獎項殊榮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79b25e_ac31798c71b74cacb43cc18202529780~mv2.png/v1/fill/w_980,h_707,al_c,q_90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79b25e_ac31798c71b74cacb43cc18202529780~mv2.png)